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> > 详细信息

海北州门源县财政局

2013-07-09 13:04:42.0 来源: 点击数:4659

海北州门源县财政局

        经济建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在纠正"左"的错误倾向的基础上对农牧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,首先实行划小生产队,农活上进行小段包工,有些生产队进一步建立专业队、专业组、专业户、专业工的"四专"生产责任制,全县普遍签定社与县、队与社的干部联产岗位责任制合同。到1982年,全县508个农业生产队中实行各种联产责任制的生产队470个,占总队数的93%。1983年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,生产由家庭自主经营。 
        1980年----1982年牧业经济进行体制改革,实行"三定一奖 ( 定工、定产、定畜超产奖励);"两定一奖"包本增殖,收益分配,以头定产,以产品折价,按价计工。1983年全县508个生产队15404户农牧民实行了"大包干"生产责任制农牧区经营的各类牲畜,本着"草场公有"承包经营,牲畜作价归户,"户有户养"的联产承包责任制。牧区将冬春草场的使用权固定到户,夏秋草场按圈窝落实到户。 
        1985年开始,全县进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。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的作物布局;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大农业中的比例。种草种树发展林业。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,扩大市场调节范围。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,粮食取消统购,实行合同收购,牛、羊猪肉全部放开。实行合同订购、议购议销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,全面推行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,以设备更新,技术改造为中心,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,大力引进人才,引进技术,引进设备和资金。使农村逐步实现农、工、商,综合经营,进一步活跃农村商品经济,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。 
        1983年以后对企业推行政企分开。实行厂长,经理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,不断增强企业活力,同时挖掘内部潜力,增强企业自我改造能力.商业体制的改革主要在整个商品流通上。认真贯彻国营、集体、个人一起上的方针,提高流通渠道。工商企业普遍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责、权利相结合,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。极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。 
        继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后,县委、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,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,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做好准备。 
        "七五"期间(1986-1990),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,进一步贯彻国民经济"调整、改革、整顿、提高"的方针,以改革为动力,调整好目前尚不协调的经济体制。如:计划体制、价格体系等。通过改革,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。改革计划体制,按照"抓大放小"的原则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中需要由国家调拔分配的部分,对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,实行指令性计划。对其它产品的经济活动,根据不同情况,分别实行指导性计划或完全由市场调节,在计划管理中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,建立起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,促进全县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。在工业方面"外延"与"内涵"的关系上,侧重于"外延",发展基础工业,准备后劲,为后十年的经济振兴打好坚实的基础。农业方面,坚持大农业的方针,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促进农村经济向专业化、商品化、现代化转变。纠正大搞粮食,单打一的思想,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,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,达到发展生产,富裕农民的目的。第三产业方面,放开搞活,实行国家、集体、个体一起上,内外一起上,城乡一起上的方针,为活跃城乡经济服务。对外贸易方面,坚持对内搞活,对外开放的原则,不断扩大横向经济联系的范围和规模。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147万元,比1985年增加8255万元。 
        "八五"期间(1991-1995)改革力度不断加大,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、逐步深化,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经济成分向公有制为主体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转变,农村改革稳定、完善,乡镇企业快速发展。城镇各项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,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职能紧急不转变,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日益明确。 
        "九五"和"十五"(1996-2004年底)期间,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,经济建设为中心,正确处理改革、发展、稳定三者关系,全面实施"农业立县、工业强县、商贸富县、科教兴县"的战略,加快改革开放, 促进经济发展,依靠科技进步,强化农业基础,发展畜牧经济,发挥资源优势,壮大二、三产业。加强城市建设,健全市场体系,扩大经济规模,增加经济总量,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。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程,引导非公有"资本参与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,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,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。给与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支持,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。政府机构、事业单位、国有粮食企业、教育体制、公用事业、医疗体制、医疗保险、住房、价格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进。加快投资软环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科学化,民主化水平,减少审批、规范程序,优化投资结构,扩大招商引资规模。这一时期使门源历史上发展最快、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,呈现出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民族团结、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。"九五"末,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.98亿元。"十五"末,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.98亿元,比"九五"末增长81%,年均增长12.6%,完成"十五"计划的112.8%;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77万元,比"九五"末增长81.5%,年均增长12.7%,完成"十五"计划的102.4%;"十五"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.1亿元,比"九五"期间累计完成数增长4.4倍,年均增长28.8%,完成"十五"计划的152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.7亿元,比"九五"末增长115.8%,年均增长16.6%,完成"十五"计划的113.5%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78元,比"九五"末增长58.2%,年均增长9.6%,完成"十五"计划的115.1%;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元,比"九五"末增长59.7%,年均增长9.8%,完成"十五"计划的115.2%。 
        联系人:邢晓玲 
        联系地址:门源县南环路50号 
        联系电话: 0970-8612571 
        青海省产权交易市场 
        联系地址: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新宁路28号紫恒大厦13楼 
        联系电话:0971-6113361(办公室) 0971-6113361(合作发展部) 
        传 真:0971-6113361 
        Email:qhcqjy@vip.163.com 
        网 址:www.qhcqjy.com






深度观察

上一篇: 青海省档案局
下一篇: 海北州刚察县财政局